這部電影是關於舒曼、克拉拉、布拉姆斯三人之間的故事。這個題材很吸引人,我想尤其是樂迷,一定會對此非常感興趣。
故事的開頭,是才華洋溢的舒曼,受任當交響樂團的指揮,於是與妻子克拉拉一起來到杜塞朵夫(Dusseldorf)。年輕的布拉姆斯帶著自己的作品登門造訪,請舒曼指教。沒想到舒曼一聽到布拉姆斯的演奏,驚為天人,大為激賞,立刻邀請克拉拉一起聆聽,並且邀請布拉姆斯在他們家住下來。
布拉姆斯對於「師母」克拉拉產生了難以自拔的愛意。後來他決定離開這個家庭。舒曼為了創作,精神上出現了狀況,他的競爭對手趁機擊敗他,取得樂團總監的位置。舒曼的病情越來越嚴重,家中經濟也陷入困境,克拉拉於是寫信給布拉姆斯,請他回來幫忙照顧兒女,她自己則積極的參加演出,以維繫這個家庭。
電影的宣傳總是著重在他們的「三角」戀情。但事實上,若這樣看的話,就看不出這部電影的精髓了。他們三人的關係非常微妙,舒曼與克拉拉是音樂上的知己,兩人深深的愛著對方。布拉姆斯迷戀著克拉拉,克拉拉欣賞他的才情,也在心理上很仰賴布拉姆斯,但卻沒有在情感上給他任何的回應。換言之,克拉拉對於布拉姆斯的愛意了然於心,但她的態度是坦然並沉默的接受這個事實,沒有曖昧,沒有喜悅,沒有拒絕,彷彿一切就是這麼理所當然。
飾演克拉拉的,是瑪蒂娜吉黛克(Martina Gedeck)。我非常喜歡她所詮釋的克拉拉。她有種充滿自信的魅力,美麗而強悍。當她在演奏時,她所綻放出的強大生命力,相當迷人。她的眼神,透露出她是個兼具感性與理性的聰明女性。當時的樂團根本不能接受女性指揮的時候,克拉拉以她的強悍與才華,成功的說服了樂團的成員。我看著她沉醉音樂中的表情,不禁讚嘆,這樣的魅力,難怪舒曼和布拉姆斯都對她傾心不已。她喜愛藝術,追求美好的事物,同時她也能隨時面對現實,適應環境。她總是維護她的丈夫,是個溫柔忠誠的妻子。家中遇到困難,她沒時間沉湎於痛苦中, 而是積極尋求各種演出機會。她展現出的是一種生命的韌性。基於對自我的要求,她不太處理負面的情緒。瑪蒂娜吉黛克把克拉拉的自信與堅毅詮釋得很棒。
至於舒曼,雖是音樂大師,在樂壇上已有崇高的地位,但是看著自己的老、病,以及事業上的無能為力,他對於布拉姆斯的青春與才氣,以及妻子克拉拉事業的成功,無疑是非常嫉妒的。這種暗藏的情緒才是張力所在。
飾演舒曼的帕斯卡葛雷果利(Pascal Greggory),把舒曼的其貌不揚、與世隔絕的孤僻乖張,表現得淋漓盡致。他一副被病痛折磨到幾乎崩潰的樣子,有風中殘燭之感,彷彿輕輕一吹就要熄滅了,張力很強,不愧是影帝。
我很喜歡他聆聽布拉姆斯彈奏他當年對克拉拉表達愛意的曲子時,忍不住也坐下來,與布拉姆斯四手聯彈的那一段。兩個男人,同樣愛著克拉拉,在此刻竟有惺惺相惜的意味。
至於布拉姆斯,由馬力克齊狄(Malik Zidi)飾演。他夠年輕也夠帥氣,眼神有藏不住的熱情。後來,以這個家庭的守護者自居,照顧克拉拉與她的孩子們。
不過這部電影有些感覺不足的地方。我覺得演員是好的,應該是敘事方法的問題。像是布拉姆斯,他對於克拉拉的情慾,表現出輕浮和張狂,沒有「才子」熱情奔放的感覺,有些粗糙。按照歷史上的記載,布拉姆斯的諸多書信,顯示他必須強制壓抑自己的情感,才能不做出越矩的行動;又或者像他宣稱的,再也無法愛上別人。那麼,電影到了末尾,他前來照顧克拉拉的孩子們,以及最後平靜的陪同克拉拉去見舒曼的最後一面,似乎都不太有「壓抑」的感覺。愛一個人卻必須強制壓抑是很痛苦的,電影的表現,總令人覺得層次不太足夠。
克拉拉堪稱女性主義的典範代表。不過,電影的末尾,她固然為了工作而忙碌,但她對於丈夫的病情太過於逃避,以至於沒有傳說中那樣的癡情,也未能與她原本對丈夫的忠誠和溫柔相接續。情感表達上,有了些許的斷層。
舒曼的痛苦很強大。但不知怎麼,前面的情緒張力很強,後面卻有點紊亂。自殺的事件來得突然,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。當然,這個演員很棒,看得出他的深度。只是戲劇的節奏不夠強,有點浪費了他前面鋪陳的孤僻,以及暗藏的嫉妒感。
總而言之,電影的中後半是弱了些,不過還是很值得推薦的,尤其是對於樂迷們,光是欣賞音樂,以及看到這些曲目的產生,感覺也是件令人滿足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