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2005年,我曾經在施淑女老師「文學與文化專題」課堂上,寫過一篇〈老街文化的省思〉,把老街這種召喚人們心中對原鄉的懷想、鄉土的、充滿台灣味的,在各地不斷複製的復古場景,定位成「全球化時代的台灣鄉土想像」。我借用阿帕杜萊( Arjun Appadurai )在〈全球文化經濟中的斷裂與差異〉文中的論點,指出每一條老街,都建構出幾乎雷同的舊時代空間:紅磚牆,水泥色的柱子,石雕的牌樓,老舊的戲院,以及各式小吃店和傳統冰店。低矮的柑仔店裡販售古早時候的彈珠汽水、王子麵、紙牌和沙包。這一切,都讓我們在快速現代化的虛無中,突然找到一種依靠。

我在這篇文章還說了一段話:「這些老街都有過繁華的年代,曾經在台灣歷史上居於重要地位,卻因為時代的進步、轉移而日趨沒落。而又因為發展的遲緩,珍貴的文化資產才得以保存。如今老街重生了,但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卻被抽離,原來文化資產保存的美意似乎不如預期,從商機來說是大大的成功了,但是老街在一連串整合當地文化和經濟、突顯在地特色的發展計畫中,走向了同質性。複製的老街場景在全省刺激著旅客的消費視覺,歷史成為被消費、觀看的對象。我們當然可以說,老街的懷鄉場景是一種後現代的美感,但是,文化真正的底蘊已經消失。這是我們不能不感到焦慮的地方。」

現在,我再讀這篇文章,只能說當年的我,真是氣勢如虹的文藝青年!

不管怎麼說,老街在這幾年已經完全變成觀光的主流市場。深坑老街也是,從觀光客的角度來看,深坑老街算是一條成功的老街,以豆腐為招牌,加上粽子、各式醬菜、麻油等,房屋的外觀經過修繕,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氣息。當然,「文化資產保存」到底保存得如何,有很大一部分要由當地居民來判定,但遊客到這裡,確實可以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氣息。

這一天,我們避開了假日,一路往北,展開我們的小小旅行。第一站來到了深坑老街。管他什麼全球化在地化,管他什麼後現代,已經步入文藝中年,優遊漫步,拍照、吃美食,也是一大享受!




上次來到深坑老街,不曉得是多少年前的事了。那時候來,街上很擁擠,屋舍舊舊的。這次來,街景頗令人耳目一新,房屋翻修後變得很整齊好看,紅磚的外牆,石板的街道,騎樓上一道道廊柱、拱門,看起來很有古樸的味道。尤其這一天天氣特別好,陽光好棒,偶然見到的這棵樹就像在這裡等我們一樣。




連麻油店的招牌都這麼好看!


到了深坑,當然不能錯過的就是臭豆腐。我們選哪選,也不知道吃哪家好,隨便走進去的一家,沒想到口味還不錯。重點是,份量非常大!我們點了炸臭豆腐和紅燒臭豆腐各一份。炸豆腐才50元,一端上來,我們都忍不住尖叫了,這也太大盤了吧!


紅燒臭豆腐我叫了微辣,想一想覺得別虐待我的胃吧!清清爽爽的湯頭,微微的辣度搭配起來很棒。一份90元的樣子。


我們沒去吃有名的肉粽,也沒去吃有名的豆腐冰淇淋,沒辦法,飽了,好可惜。我們倒是去了只要老街都有的柑仔店,這種柑仔店賣了一堆我們小時候才吃得到的零食,還有超復古的各式玩具。雖然這種店明明每條老街都有,但走進去我還是不爭氣的尖叫起來。我們買了汽水橡皮糖、水果口香糖、哨子糖,結果水果口香糖真是難吃到爆,簡直是橡皮筋口味,跟小時候的滋味還是有差啊!


平常日的老街,遊客還是不少。但是和傳說中假日的盛況比起來,我們閒步在石板路上,很輕鬆自在。然後我們拆開哨子糖吃,這哨子糖沒想到是裡面最好吃的,我們一面「嗶嗶嗶」的吹,一面再因為幼稚丟臉而大笑,吃掉後再拿出一個來,再「嗶嗶嗶」的吹,再大笑,好像瘋子,也好像快樂的孩子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